浏览内容
原创
二创
补给站
站点导航
补给站
创作中心
活动中心
文澜德旧站
注册
登陆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家侦探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行规基础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上)
Z
大众
加载中……
最近两周,我发现数学试点班班花和她的朋友们下课后来找我聊天的次数增多了。 “聊天可以,不过我可不透题啊,”我说,“卷子不是我一个人出,我也不知道都有什么题。” “那哪个知识点要考哪个不考能告诉我们吗?”女生们笑着缠着我问。 “期末大家一起画范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反正就算现在告诉你们也没什么用,我知道思修这种科目你们都是到考试的前一周才开始复习,”我说,“说起来你们每节课都来跟我聊天,男朋友不会吃醋吗?” “老师是那个嘛,一点都不用担心,”班花笑着回答,“而且T大下星期期中考试,他们这一阵正忙着复习呢。” “还有期中考试?!”我吃了一惊,“都已经大学了……我还以为只有中学才有期中考试。” “老师您在这儿呆了有10年了吧,居然不知道隔壁的T大有期中考试吗?”班花也惊讶地看着我,“不光有期中考试,他们晚上还断网断电呢。其它的大学也有不少有期中考试,还有的大学里有早操、早读和晚自习。这么一想在N大读书真是太轻松了。” “不轻松的日子都放在考N大的时候了吧。”一个女生笑着说。 “不过还真没想到老师您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人,”另一个女生说,“居然连隔壁的学校都不了解。老师您不会真的这么多年都不问世事,一心钻研马列主义吧?” “老师上学的时候其实跟你们现在这样没什么区别,”我苦笑着回答,“只是不太在意和自己无关的事而已,而且我学马列也是被调剂过来的。倒是你们都是为什么选择学数学的呢?” “因为我喜欢数学。”一个女生回答。 “我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不过高中的时候参加数学奥赛拿了奖,正好有个保送N大数学试点班的机会,就来学数学了。”另一个女生回答。 “我爱好的事挺多,不过没有特别热衷的,”班花回答,“因为数学学得比较好,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 “现在的年轻人都没什么远大志向了啊,”我说,“大学期间正好是认识自己,树立志向的好机会,趁着这个时候认清理想,努力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来吧!” 女生们看着我笑了。 “老师您明明比我们没大多少,每次说这种冠冕堂皇的话的时候都像个老头一样,”班花模仿着我的口气问我,“老师您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认清了自己,树立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念的伟大理想吗?” “唔……你们猜呢……哈哈……” 我不想在学生面前撒谎,干笑了几声,没有回答。 晚上我和助手通了电话,确定彼此下周的时间安排。助手表示他下周一整周都有空,如果我也不忙,就可以接委托。 “你们学校下星期不是期中考试吗?”我惊讶地问他,“你不用监考?不用看卷子?” “我把笔试换成了小论文,”助手回答,“所以下星期我没事,考完试之后再过一个星期,等论文都收上来,我就该开始忙了。” “教授真随便啊,像我们这种公共课的普通讲师都只能听系里统一安排。”联想到自己的情况,我不满地挖苦他。 “其实当教授也就那样……也挺累的。”助手一如既往地没听出我的讽刺,过了一会儿才好像终于会了意一样地问我:“你是不是最近不想接委托啊?” “我想,”我对助手的理解能力感到十分无奈,“我下星期的安排跟平时一样,正好明天没课,我去侦探协会问问有没有短期的委托吧。你等我通知。” “哦。”助手愣愣地回了一句,挂了电话。 不知道是侦探协会的阿姨故意安排还是单纯的凑巧,我们很快接到了一个寻人委托,委托人是全市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 和委托人见面的时候,我被对方的阵势吓了一跳。除了T大和几个有期中考试的学校以外,全市高校文学社的社长都来了,挤挤茬茬地坐了一排,像是要和我们开座谈会,我自己的学校也来了好几个人坐在旁边,据说是以个人名义参与进来的。 “为什么你们学校来了这么多人啊?”助手偷偷地问我。 “我们学校没有文学社,没有统一组织,所以只能用个人的身份参加这种活动吧。”我回答。 幸好T大没有人来,我自己学校来的几个人又都不在我教的年级,我和助手的身份暂时还没有露馅的危险。 学生们向我们说明了委托的内容:找到一个笔名钱孙理的作家,不需要调查个人信息,就只问他一个问题。 “如果要问问题的话你们自己问也可以吧?”我说,“给杂志社写信,请编辑转交给作家,或者和编辑联系,让编辑转述给作家,不是都可以。而且现在很多作家都开了博客和微博,有什么想问的自己直接去给他留言或者发私信不就行了。” “我们联系不到那个作家,就是因为他失踪了,”H工业大学文学社的社长说,“他已经有半年没在任何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微博也在半年前就停止了更新,我们之前给杂志社打电话问过编辑,编辑也说从半年多以前开始就没再接到过他的稿子,而且用各种联系方式都联系不上他,所以我们才想找专业的侦探帮忙。” “你们怀疑编辑没说实话,所以认为找专业的侦探去问,就可以问出比较真实的信息了,对吧?”我说,“我们去调查倒是没问题,不过请我们出马的委托费怎么办?对学生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你们打算让谁来出钱?” “这个我们商量过了,”师范大学文学社的社长说,“委托费由我们各个社团分摊,虽然总数目可能不小,不过平摊到每一个社团头上就没有那么多了,我们的社团经费应该能负担得起。” 我自己学校的几个人也纷纷表示:“我们也会每个人出一些钱,和大家一起分担费用。” “能让你们这么多社团都把经费拿出来请侦探找人,那个作家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啊?”我不解地问,“还有你们到底要问他什么问题?如果是涉及隐私的或者有攻击性的问题,我们是不会受理的。” “我们想问他:为什么不再写作了?” 坐在我正对面的学生从书包里拿出几本杂志摆在我们面前,是几本去年的《小说季刊》,还有几本《公民文学》和《丰收》。 “我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看过这些杂志,”那个学生说,“现在的年轻人里看这种纯文学杂志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因为爱好文学,所以订阅了很多纯文学杂志,也看过了很多作家的文章。现在的作家,要么紧跟着政治的主旋律,讴歌政治,讴歌社会,要么就是写一些心灵鸡汤,用虚假的安慰稳定人心,根本就不顾这个社会的现实。只有钱孙理不一样,他的文章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着眼于现实,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尖锐,深刻,像是撕开障眼的表象,狠狠地刺入腐朽的骨髓深处,每一刀都让人疼得清醒,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共鸣,看到了希望,只有他的文学才是我们理想中的青年文学,他是我们理想中的青年作家。”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怀疑他被有关部门封杀了,”另一个学生说,“我们想知道钱孙理消失的真相,我们想知道他为什么不再写作。或者不如说,我们想请你们帮忙传达我们的心声:我们希望他能继续写作,我们希望他重新拿起他的刀和枪。” 我被学生们的回答震惊了。我原以为现在的大学生要么每天混日子,要么专注于在大学期间拓展人脉,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我以为五四时期那种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现在应该都已经绝迹了,却没想到在意外的场合听到了如此让人意外的话语。看着学生们热情真挚的面孔,连我都仿佛被他们感染了,想要为找到那位作家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正在思考要怎么答复他们,眼神瞥向身边,发现发现助手正在盯着我看。 “我想帮他们。”助手一脸认真地说。 “好吧,”我点了点头,“这个任务我们接了。不过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未必会是什么好消息。” 《小说季刊》的编辑部就在市内,我和助手在星期一上午没课的时候去拜访了杂志的编辑。 看到我们亮明身份,说清来意,对方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我可以理解年轻人出了什么事就爱往体制上怀疑的想法,”编辑一脸无奈地说,“不过这个人是真的联系不上了。” “真的不是杂志接到上面的指示说不许刊登这个作家的文章了吗?”我笑着问,一边观察编辑的反应。 “真的不是,”编辑回答,“我们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要求撤下这个作家作品的指示。半年多以前——您知道我们都是提前收好稿才安排下一期杂志的——我们发现钱老师没有来稿,还很奇怪来着,因为他以前几乎是每一期都会供稿的。” 似乎并不是在说谎。 “那您当时就找过他吗?” “我们和钱老师平时都是通过网络联系,来稿也是直接把文档发到编辑部的邮箱,所以我们对钱老师的个人信息其实并不是很了解,”编辑回答,“发现他不再供稿之后,我给他发了邮件,也在他平时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和社交软件上留过言,可是都没有收到回复。平时向他支付稿酬都是通过网上转账,邮寄样刊的收件人写的也是笔名,所以我们也不知道钱老师的真名,就只知道他当时收样刊的地址。我去那个地址找过一次,也在市里,是一间出租房,房东说原来的住户已经搬出去了,而且房东也不知道他现在的住址和联系方式。我倒是问到了钱老师的真名,不过只有一个名字也找不到人,所以就放弃了。” “您也觉得那个作家是失踪了吗?”我问。 “对读者来说应该算是失踪了吧,”编辑说,“钱老师不光不在我们杂志发表文章,其它同类杂志上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了。不过我个人觉得也可能他现在有了新的生活,已经不需要靠写作来糊口了。虽然这么说好像对不起我的职业,也对不起我自己年轻时候坚持过的文学救世的理想,不过编辑和作家的收入确实都太低了,除非能写出畅销书,拿大笔的版税,不过现在也已经不是纯文学能畅销的时代了。人年纪大了,总归还是会现实一点的。” 告别了编辑,离开编辑部时,助手悄悄地问我:“编辑已经有了作家的真名和曾用住址,不是就可以查出来他现在在哪儿了吗?为什么不继续调查了呢?而且编辑那么快就放弃了找作家,学生们到现在还在想着把作家找出来,为什么两边的态度差别那么大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调查,咱们这侦探当得不就没有意义了嘛,”我回答,“至于编辑和学生的差别……对杂志来说钱孙理只是众多作家里的一个,而且也不是什么名家大家,有他固然好,少了他其实也没什么,而对于天真可爱的学生们来说,他是想象中的知心朋友,可能也是人生导师,是精神支柱,大概就是这种程度的差别吧。” 拿着编辑给的地址,我们找到了作家当时的房东。 听说我们来调查那个作家的行踪,房东显得有些惊讶。 “从上次杂志社的编辑来找人,已经过去半年了啊,”房东感叹,“真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过来打听他的事。”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对他的印象吗?”我示意助手做笔记,一面问房东,“比方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平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他从您这里搬出去之前说没说过什么特别的话?” “要说印象,其实就是一个挺普通的人,”房东回答,“挺乖,不怎么说话,有点腼腆,看着挺文静的一个小姑娘。要不是有编辑过来跟我说我都不知道她还是个作家,早知道就跟她要个签名……” 助手记笔记的手停了下来,我也停下了动作,瞪大了眼睛张着嘴看着房东。房东似乎也发现了我们两个的动作,放下话题也看着我们。 “是女的?!”过了一会儿助手终于说。 “女的啊,怎么了?”房东似乎对我们的反应感到很奇怪,“你们都不知道吗?” 何止是我们不知道,之前和我们谈过话的人里没有一个提过钱孙理是女性。性别也属于个人信息的一种,如果在寻人的时候故意不交代目标人物的性别就太奇怪了,之前所有人都说不知道作家的个人信息,估计是她自己没有公开过性别,编辑之前来打听的时候也没有谈到过这种话题,很可能现在除了我和助手以外所有人都以为她是男的吧。 “我早就知道了,之前忘了告诉助手,您别见怪,”我很快恢复了镇定,赶紧控制住自己的面部表情,在助手钦佩的目光中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您继续,关于她,您能想起来的事,不管是多不起眼的小事,都请告诉我们。” “她搬进来大概是在三年前,”房东想了想,开始叙述,“当时好像是刚大学毕业,还没找着工作,我说小姑娘家一个人在外面多不安全,不如先回家,在家找工作,守着父母也稳当,以后也好找对象,生了孩子还有人帮着照顾,她死活不回去,说想留在大城市,就住在这儿慢慢找工作。” “后来找到工作了吗?”助手问。 “找着了,”房东回答,“是给房地产公司做电话广告的工作,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你的号码,打电话问你买不买房的那种。一个月工资才1800,也就够付个房租加上来回的交通费,我都不知道她吃饭的钱到底是从哪儿省出来的。以前我也觉着那种电话挺烦人,只要听见说某某公司就立马挂电话,有时候还得骂人家两句,不过后来看这个小姑娘每天上班起早贪黑的,才觉着年轻人出来挣生活,干哪一行的也不容易。” 我注意到房东说的时间,问他:“您经常碰到她吗?” “也不太经常,”房东回答,“不过我们住上下楼,出租的房子就在我家楼下,所以碰上过几次。” “她后来是为什么搬走了呢?” “她自己说是找到了新工作,比打电话挣得多,所以就搬到新单位附近住去了。” “她搬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消息是吗?比方说电话啊,新地址啊,新公司的名字还有职位之类的?” “公司名字和地址没说过,职位好像提过一次,说是秘书一类的,不过具体我也没问,”房东说,“之前她在我这儿住的时候留过一个电话,不过其实楼上楼下的,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上来找我,所以没怎么打过,而且她也没那么多事,不像别人家的租客那样三天两头有事找房东,后来编辑来找她的时候我打过一次那个电话,已经停机了。” “除了编辑和我们来的这两次以外,您后来也没再听说过关于她的事了是吧?”我问。 “对,”房东点头,“我觉得她换了个好工作搬到别处去住也挺好的,虽然后来的新住户都不如她省心,不过也没什么,就只有我小外甥女跟我提过几次她,问我楼下的那个姐姐去哪儿了。” “您外甥女和她关系很好吗?” “挺好的吧,”房东回答,“我外甥女那时候还上初中,差不多每次来这儿都会下去找她玩,说是在她那儿能看见很多有意思的书。之前刚通暖气的时候我也进过一次她的房间,里面有一个大书架上摆了好几排花花绿绿的书,估计我外甥女看的就是那个。” “您注意过书架上都有什么书吗?” “没有,我就只看见花里胡哨的一片。” 我想了想,又问房东:“我们能不能和您的外甥女谈谈?我想问她几个关于那位作家的问题。”看见房东似乎有些犹豫,我又补充道:“我们两个都是有执照的正规侦探,不会问什么出格的问题,更不会对小姑娘做什么奇怪的事,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让她在别人的陪同下接受我们的询问。” 房东思考了一会儿,拿起手机去隔壁房间打了一通电话。握着手机回来时,他朝我们点了点头:“她同意了。她说学校上周末刚考完期中考试,正好今天明天调休两天,明天她会过来玩,你们就明天中午来找她吧。”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们在房东家里见到了他的外甥女。 “你还记得之前在楼下那个姐姐家里都看到过什么杂志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诶?不应该问这个吧?”女孩一副失落的样子,“侦探不是应该问姐姐搬走之前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举动,或者是有没有说过什么奇怪的话吗?亏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 看来这个小姑娘为今天的谈话还做过了功课,我无奈地笑着看了看助手,可惜她准备的方向完全错了。 “好吧,既然你想让我们问,那就先问你,楼下那个姐姐在搬走之前有没有过什么奇怪的举动?她有没有跟你说过什么奇怪的话?” “没有!”女孩干脆地回答。 “那就回到我最开始提的问题上来,”我说,“你之前在她那儿看过不少书对吧?里面都有什么?” 女孩眼神滑向下方,似乎是在思考。 “我印象里在姐姐那儿看得最多的是《古今传说》,还有《春芽100》和《男孩女孩》,这三种都比较齐,剩下的还有《破土》、《不小说》和《跃·幻想世界》,这几本就都是零零散散的了……我还记得当时的《古今传说》缺了一本第5期,缺了一本第9期,然后从12月开始就都是齐的了。” “过了这么长时间你还能这么清楚地记得缺了哪一期吗?”我惊讶地问。 “当然能,”女孩一脸理所当然,“一看你们就是不经常看杂志,多数杂志里都是既有短篇又有长篇连载,一部长篇小说里如果情节突然断了一截,不是会觉得很奇怪吗?当时《古今传说》上连载的《红凤凰粉凤凰》到第5期正好是剧情的一段高潮,但是因为姐姐那儿没有,我还专门跑去报亭自己买了那本杂志,才补上的那段情节。后来从12月开始连载的《蓝鲤鱼绿鲤鱼》和《侍色呼福湖》就都在姐姐那儿从头追到了尾。” “除了这些书以外,你还在她那儿看到过其它的什么杂志吗?”我问她,“比方说《小说季刊》?” “好像没印象……”女孩想了想,“啊,姐姐书架上好像是有一排不太一样的杂志,封面特别没劲,让人看了就不想翻开。我有一次拿出来一本,翻了两页,觉得没意思,就放回去了。那个没准就是你说的那什么《小说季刊》。” “那你听说过钱孙理这么个名字吗?” “没听过,”女孩回答,“那是什么?百家姓吗?” 我在脑子里快速地过了一遍女孩的证词,从助手手中抽出笔记本和笔,翻开一个新的空白页,把本子平摊在女孩面前:“我们要问的都已经问完了,谢谢你的配合,最后能不能请你回忆一下当时那个姐姐书架上的杂志都有哪一期,把刊名和发刊年月列下来?” 从房东家里出来,助手去取车,我给委托人之中的一个打了电话,问清了刊登钱孙理作品的纯文学杂志的刊名和发刊年月,顺便在路过小区门口的报亭时停下来问了问报亭的阿姨。 最近几天都不是发刊日,《古今传说》之类热销的杂志旧刊早就卖光了,《小说季刊》之类的杂志则是根本就没有进货。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本杂志,”阿姨说着摊开一个本子,递给我一支笔,“小伙子,你要是想看这个杂志,在这儿把杂志名字、你的名字还有联系电话写下来,下个月发刊的时候我帮你去库里问问有没有,有就给你进一本。你要是想订,也可以直接在我这儿订,一年的半年的都行。” “不用了,谢谢,”我连忙摆手,“我不住这个小区,今天只是路过。那本杂志我再自己去别处问问吧。” 和报亭的阿姨说了再见,助手的车也正好开到了小区门口,我钻进车里,系上了安全带。 “接下来去哪儿?”助手问我,“回学校?回家?还是要去哪儿调查?” “接下来咱们要去一个本地人都未必认路的地方。” “哪儿?”助手掏出手机,开始找导航。 “邮局报刊订阅中心。”
上一章
下一章
0
章节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默认卷集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家侦探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行规基础
2016年1月27日
职业道德修养与行规基础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上)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
番外: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二
一些设定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