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内容
原创
二创
补给站
站点导航
补给站
创作中心
活动中心
文澜德旧站
注册
登陆
【文郡】凭栏莫念卿
【文郡】凭栏莫念卿
NEW-ENHgNCEGPa
大众
主要角色死亡
加载中……
文司宥难得同她说要出门的时候,正是夏秋之交。彼时承永帝禅位而新皇登基,于百姓而言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街市灯火正盛,耳畔时不时传来声色各异的呼喊。行至桥处,见得水色粼粼间嵌着天上缓缓而升的祈福天灯,行舟相对而过,也搅乱了那一池灯影——这便是乾德元年的夜晚。 两个人在闹市里慢慢地走,男子攥着少女的一边衣角,所行之处,一个默默地看,一个默默地听。忽然间就在那喧闹之处停下了,文司宥微微侧首,偏头去听那声响。 “霁月?” 感受到衣袖被拉扯的力度,郡主也不得不停了步,茫茫然看了一眼文先生,又是顺着他出神的方向,瞥到了那一处人群攒动。人们对着那一面硕大的幕布叫着好,她也不由得牵着先生靠近一瞧——原是一出皮影戏。 “是什么故事?能讲与我听吗?” 目盲之人看不得只能听得了,奈何周遭人声鼎沸,难免对听觉产生干扰,听不清也在所难免。于是文司宥半躬着身子,听郡主贴近耳侧诉说故事其中委曲。少女的话细致轻柔,但离得很近,如何也听得清。 郡主侧着眉目,一点一点顺着皮影讲下去。 “有一个书生......那书生才华斐然,是可塑之才。那日书生进京赶考,却是路遇劫匪,要谋财害命,是位侠女救了他。 侠女一身好功夫,她要去京城为民伸冤;书生有谋略之才,他们一路上京,一文一武惩恶扬善。他们行为日渐亲密,也心有所许。好不容易到了京城,书生想让侠女同他一道,想和她结连理做一世夫妻,但是侠女......拒绝了。” 幕布上侠女身着红衣,长剑携身,她怒目圆睁,指着书生狠狠啐了一口,“快快休提这话,你向那功名念庙堂,勿挡我快活逍遥江湖路。” “书生榜上有名,收了百姓的万民伞,做了十几年清官。他奉旨去山上剿匪,却是不敌马贼,危难之际,又是侠女带着江湖兄弟相助。两人合力清剿匪寇, 后来侠女还是要走。临行之前,两人都想知道对方近况如何。” 书生说:“我身负万民愿,不思婚娶。” 侠女说:“我劫富济贫仗剑天涯,何须夫君?” “这都什么鬼故事!”看到结尾,旁人忍不住骂起来。 “互相喜欢还不要在一块儿,矫情个什么劲儿!” 一旁有姑娘也附和道:“一个做官一个行侠仗义又有什么冲突,说不定还能被大家传成一段佳话?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话也不能这么说,万一出了什么闪失,相互连累岂不亏大了?”年迈的老妪缓缓开口,“依我看啊到底不是同路人,空有情,门不当户不对的,像什么样子!” 戏一散场,纵然再七嘴八舌,众人也没什么兴致,吵了几句嘴,站着的人便稀了。郡主也拉着文司宥往别的地方去。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个故事的。”郡主说。 “侠女有自由身,一路而来惩恶扬善潇洒快活;书生立志为民,也做到了为民请愿——他们都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人为理想而活,是为三生有幸,何况能在这一辈子遇见一个刻骨铭心的人,有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这难道还不够吗?” 文司宥似乎是被逗笑了,“看来花家主倒是很有自己的想法,想来是最近经历鸳鸯债太多,怎么,对感情一事也颇有感悟了?” “鸳鸯债?什么鸳鸯债?”郡主佯装不懂。 “自你受封之后,那些世家子弟寄来的拜帖倒是翻了几倍。说是恭贺南塘王,只不过那几位访客......说是拜帖,至于是不是拜,还有待考量。” 文司宥的语气轻巧得很,带着几丝调笑的意味,见他单手轻快地把玩手中萤石,郡主也自然听得出他所指何事。 都说新晋南塘王年轻有为,尚未婚配,若能结得姻亲那便是再好不过,这些世家前来络绎不绝,绕来绕去,最后都离不开结亲两个字。郡主听来烦躁,又碍于情面,都是好说歹说一一送走,或是干脆称病不见。有时候也不用自己出马,便看见文司宥先一步坐于院内,了然于心一般在指节上转着铜钱,便知道今日的“贵客”不必再来了。 于是郡主掐尖了嗓子,照着方才皮影戏中侠女的腔调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南塘王心中有沟壑,又何须夫婿?” 二人皆笑。 然而一旦提到南塘王这三个字,气氛终究还是变了。 笑过之后,文司宥还是平了调子,迟疑着问了一句:“你......明日启程?” 两个人虽不曾提及,互相心中却清楚得很,此刻身处闹市,或许为了观万家灯火,更多的是一场告别。 登基诸事已定,南塘王册封之礼也已落成,接下来自然是要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职。宣照既然册封花家家主为南塘王,赐予封地,下放辖权与驻地之权,意思便再明晰不过——南塘王应当回到她该去的地方了。 恩威并施,既是对郡主的许诺有所应允,赐予藩王之位,更多是为了让寒江势力有所掣肘,这是警告,也是束缚;郡主得到了自己所思所想,却也感受到了动弹不得的滋味。 何处才是终局?是熙王案的平反?是血仇得报?是亲人重聚?是家国安泰?还是万民遂顺?周围灯火绵绵,映在眼中带着溶溶光晕,缓缓升起的天灯晃眼,也让她一时迷惑。 “你如今封王,只怕是不能同过去一般自如行事,比起往日同暗斋较量,朝堂之上明争暗斗只会更为凶险。宣京寒江相为夹逼,宣行之亦会从中做梗,我恐你进退两难。” 文司宥曾这般同她说了数次,这是他的真心话。每每此时,郡主也没有其他的回答,往往只有一句: “此事难做,却也是我自己的选择。花家必然要选一条路,其中风险,自然也要承担。” 只是这次他没有再问,只是感知到郡主的默认之后,她听到他叹了气,夜风也冷。 又是一座桥,桥边水声潺潺,船坞相随,秋夜有凉风,掀人衣袖。郡主抬头看文司宥,那人生得好看,白绫掩目,是月光一样的绸缎,风拂过时,像夜间立于月光下的竹。 “此为宣京水路。自华清而起,连至宣京、寒江、汇于南塘,又自南塘而出,通向越阳。”他言道,“而这也是南塘与越阳之间通行最广的商道。” “过去你去港口看,或许能看到文家的商船......现在不行,又或许以后......” “那若是以后,我于南塘看到文家商船,先生,我能看到先生你吗?” 郡主不等他说完,“我就要登上皇妃塔,那里能看见银沙湖全貌,到时候,文家商船来了,我远远便能看见,我就等着先生来。” 文司宥如何回答的,她记不清了,只记得过桥时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流而过,再走,人又变少了。宣京在无声间慢慢走进寂静的眠夜,在月色下,郡主垂眼看那只攥着她衣袖的手,曾一度想握住,忽然间,却又握不住了。 “先生,你说刚刚那场戏,侠女和书生为何不能厮守?” “方才说喜欢,怎的现在又不懂了?” 郡主摇了摇头,“突然又想不通了。” 记忆总是会骗人,可总有些事物篆刻在心里,从此都挥之不去。那个夜晚不止文先生的回答,其他事物郡主忘了又忘,好多细节早已模糊不清,好似他们还坐了船,吃了哪家酒楼的茶,折了那只街边的柳条。可是她都记不清了,只有那段皮影的故事她还牢牢记在心里。 有时她会和别人讲这个故事,可是讲到后来,书生变成了商人,侠女变成了出门历练的世家继承人,故事背景渐渐地就变了样貌,再去回想那皮影人偶,竟然也变成了自己和那人的模样。她还是爱讲这个故事,她怕哪一天不讲下去,这个故事也忘了。 “那后来呢?” “后来啊......” 郡主想了想。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最后他们一个人去了越阳,一个人去了南塘。好多年过去,有时候她走在南塘的商街里,能看到他在南塘新置办的产业,耳目所及是他的消息,知道他过得很好。她也过得很好——她曾奉命守了十几年边关,她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她把家人照顾得很妥帖,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窝在郡主膝头的小丫头失落地“啊”了一声,“这个故事好难过,跟白娘娘一样——他们为什么不成亲,为什么不在一起!” 郡主忍不住轻笑,抬手按住了她毛绒绒的发顶,一遍又一遍地揉。 “囡囡啊,有些故事,不一定要在一起了、成婚了,才收尾的。” 她说得很轻很慢,故事最后向来是平和但不美满的,跟一个孩子说这些为时尚早;或者,这些是说给自己听的,扪心自问,自己又曾长大几分呢? “等囡囡以后长大了,还会看到很多故事,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结尾,就算没有在一起,他们还获得了对彼此而言很重要的事物,这不会难过的。” 软糯糯的小姑娘还在闹,尚未安抚几句,忽然听到屋外传来几声呼唤,小孩子耳尖,听到娘亲在唤自己,也顾不得吵了,人刚进屋,便扑了过去。 “娘!” “你这孩子,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殿下?” 女子忙俯身行礼,却又是被郡主扶住了。小丫头抱着娘亲的腿,笑得憨傻,嘴根本合不拢。 “娘亲,嬢嬢在给我讲故事呢!” “囡囡,说了多少遍了,要叫殿下不能叫嬢嬢!” “私下里叫叫嬢嬢怎么了,”郡主忍不住笑她,“琳琅你呀,做了母亲之后当真是越发没趣了,我已经好久没听你叫我姐姐了。” “殿......姐姐对我们太好,我只是怕这孩子被惯坏了。” 听到这里,郡主也弯腰掐了掐囡囡的脸蛋,逗得人家咯咯直乐:“你们对我而言,明明就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又何必在意这些虚礼呢?” 方与琳琅母女话别,郡主看两人庭院里渐行渐远的影子,屋内空空荡荡,唯有香炉生烟袅袅,染了气息,是归夏的味道。她走回桌前,也不去看那满桌子的公务案本,只是打开了书架上放置的木盒。 她未开口告诉旁人的,是那夜的隔日,两人分别之际,文司宥向她递来了一卷白纸。那是一张空白的契约,内容未书半字交易,唯有后头写了字。偌大空荡的契书上独独占了文司宥一个人名。 字迹遒劲有力,笔画却错了位——是他目盲后写的。 只有郡主知道这一纸契约的意义何在。 如文司宥所言,人心情感向来不是出自纯粹,联盟也好联姻也罢,也不过是一纸利益纠缠的借口,既然如此,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契约任郡主支配,写得了交易写得了结盟,又如何写不得终身大事?只要郡主愿意写,文司宥便愿意兑现。他是最为诚挚的商贾,也是最为真心的人,一卷无字契书,足以代表他的诚意和考量。 郡主想,这样就足够了。 南塘王之位给她带来的,除了权利与传奇,还有那被责任束缚的自由。王爵不能私自离开封地,除了军令和天命能带她走,她的归属也只剩下了南塘一方天地。她从不后悔这些,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她想要走这条路,也只有走这条路。 人这一生有很多需要顾及的东西,正是因为太多了,所以相伴余生也好,恋慕彼此也好,这些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心里装着千舟白浪,一个心里装着灯火月色,注定是要各在一方的人,却因为意外的交错,有幸能一道走一段了,可是,走得再长再默契,也有分道扬镳的一日。人总归不能太贪心。 君向南边走,我向东边行。南风吹我意,月自东荒落。 楼阁太高,寒风亦冷,池塘荷花正盛,也要经历霜露的吹打——终究是同道殊途,太高太远,入云入水,也只能如此对望了。他们用最无声的力度证明了对彼此的晦爱,又在光下默契地选择了闭口不言。越阳和南塘那一条漫长的水路依旧在走,书信不停,流淌了一年,两年,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直到月升日落,直到二人都垂垂老矣,直到他人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他们仍旧各守那一方天地,有时登上皇妃塔,凭栏远望,看到万家灯火,又或是看满天星辰,总能想起那多年前的往事—— 那条船终于出现在水路上,星子也好看,郡主却怎么也看不到三星在天,才知道自己天文根本没学到家,根本不会观测。 凭栏易感伤,兀自说好不该念的,可是这心呀真该死,怎么都忘不掉。 她有点懂了,为什么书生和侠女不会厮守。 郡主偶尔惊觉自己有了白发,她参过朝堂,上过战场,讲过义气,动过情思;登高之路留下一身伤痛,有时连佩剑巡视也觉得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也能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突然感到肩膀的旧伤隐隐作痛,感叹自己当真不复年轻。 她和文司宥依旧写着信,偶尔也能见上一面,却也是匆匆而别。白绫换了一条又一条,终究不如洛墟园时的好使。心思深重的狐狸比郡主老得还要快,早早白了鬓角,却也能找到昔年的影子。他时常咳嗽,只说这是积年旧疾。两个看遍岁月的人窝在窗前煮茶,郡主看炉火中木柴灼烧的爆裂的火星子,连窗外的雪也静得好听。 文司宥给她看文家新铸造的金印,沉甸甸的,刻的却不是他的名字。 “我那侄儿也该学学怎么做个当家人了,或许,文某也该好好修整一番。” “交接不易,这孩子还经验不足,”他不由得感慨,又开始咳嗽了,“也不知何时能做个甩手掌柜。” “到时候......” 到时候...... 文司宥不说了,郡主也不问。有些话,当初说不出来,如今,更不必说出口。只是诡使神差下两人的手碰在了一起,内里是茶叶的温度,外头却冷得很。温热的手心罩住冰凉的手背,谁也松不开。 郡主最后一次收到文司宥的来信,说:近来嗜睡,忽觉久未登高观星,唯愿一行。 “那你可要小心啊,”她执刀刻着盲文,早已失了年少时的力度,带了些迟缓,这些字符却是刻入骨髓,“高阁好冷,霁月,记得添衣。”
0
章节目录
默认卷集
【文郡】凭栏莫念卿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