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内容
原创
二创
补给站
站点导航
补给站
创作中心
活动中心
文澜德旧站
注册
登陆
【APH雪国组】时间之岛
5
Prydwen
2025/03/03 20:14
大众
加载中……
伊万来到和阿利亚·维尔诺娃约见的酒店时,感觉仿佛跨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此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天还没黑,透过彩色玻璃拼成的天花板,能望见一团团浸透金色夕阳的云朵嵌在珐琅似的淡蓝天幕上。天花板四周的灯已经点亮,壁灯发出暖融融的光,四支巨大灯柱仿佛火炬,静静立在乐园四方。墙壁上装饰着一面面镜子,无一不倒映着温暖的金色,饱满、柔嫩的绿植恰到好处地点缀各处,淙淙水声将食客的交谈冲刷成柔和的低微噪音。 他一眼就看到了她。尽管黑发和驼色套装在人群中算不上显眼,但他们毕竟已经认识超过一百年了。过去在圣彼得堡生活的经历影响了她的品味,让她对这样金光闪闪的优雅浮华情有独钟。此刻她坐在靠墙高耸的大理石浮雕柱和墨绿色打底、描绘着花卉的彩绘玻璃旁边,同其他人略微隔开一点距离,余光瞧见伊万走近,便转过脸向他打了个招呼。她外表看去是个年轻姑娘,浓眉大眼,身材很高,站起来的话几乎能平视他。皮肤不特别黑也不特别白,发型衣着和脸相比略有些老气,但放在她日常的社交圈中就十分适当。伊万也和她打招呼落座,注意到她今天没戴那副通常不离身的褐色眼镜。 “我已经点完了,”她说,“希望你不讨厌羊肉。” “都可以,”伊万看了眼表回答,“我只能待半小时,晚上还有事。” 侍者这时端上了餐前酒。阿利亚端起酒杯尝了一口,似乎觉得还不错。放下杯子,她的视线又回到伊万脸上:“确实。往返新奥加廖沃庄园的话,时间是挺紧张的。” 阿利亚的黑眼睛中间有一圈警戒色一样明显的金色圆环,如果没有遮挡,看人时总显得不太礼貌。但伊万才不在乎,新奥加廖沃是起草新联盟条约的总部,离莫斯科市区的确非常远。能匀出半小时来给她兴师问罪,已经是他能拿出的最大尊重。 “你想问什么就问吧,”他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在身前,“不过稍微提醒一句,随便刺探我的工作内容既不合法,也不符合我们相处的惯例。建议你下不为例。” 阿利亚奇怪地瞧着他:“娜塔莎和冬妮娅问得,我问不得?” 伊万耸耸肩。“她们是我的亲姐妹。” “这联盟是你们三个人的吗?” 第一道菜上了,伊万决定不跟她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转而问她到底想知道什么。这一份条约的核心目标是维持联盟继续存在,规定外交和国防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其余开支和负债由各共和国按比例承担,它们相应地获取立法、行政和税收方面更大的自由。她单刀直入地抓住分担负债这一项,说不满意按人口比例分担的方案。这让伊万非常意外,要说她听到了一些风声是正常的,但眼下毕竟还没引入各共和国代表团参与磋商,她怎么会知道详细到条款级的内容?参与工作的专家和行政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地点选在莫斯科城外,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同外界利益相关方的勾连。到底是谁甘冒坐牢的风险泄露信息给一个甚至没有正式职位、仅仅为共和国领导担任顾问的人? 但如果只是这点问题他倒也不慌,有些共和国会对此有意见早就在他们预计内,还设计了另外好几种方案备选。再说,哈萨克共和国的领导层很支持联盟继续存在,伊万一直将他们视作己方的。 “我过来时没告诉代表团。”阿利亚说,终于动了她的那份南瓜浓汤。三下五除二吃完,她拿起餐巾擦了擦嘴,又说:“从前我能收到补贴,条约更新以后则要承担并非我欠下的债务。这不划算。” “这时候不提你也是联盟成员了?”伊万似笑非笑地看着她。 她面前很快换上了第二道菜,小羊排配烤茄子和迷迭香酱汁,她拿起刀叉大张旗鼓地切起来。 “怎么会,我一生中最感谢的人就是伊利亚。”她神色专注地说。她有人口、语言和共同生活的记忆,但草原像一片永无边际的大海,为了不被冲散她必须抓住一片岸。她选择了一个帝国的保护。如果历史没走我经历的这条路,她想,大概用不了两三百年,我也会肉身消亡,成为帝国永久的一部分吧。但在她经历的历史中,伊利亚送给她和面前这个人平起平坐的法理地位。她想起68年时她作为正代表参加了德黑兰举办的联合国会议,因为讨论的主要议题包含废止种族隔离、支持被殖民国家自决和独立,苏联派出了很大的代表团,五个亚洲意识体人人有份,都有机会参加分会场见世面。 “那你应该和我站在一边才对。”伊万维持着平静的外表,内脏却已经悄悄攥成一团。 阿利亚叉起一块肉,细嚼慢咽地吃完,才摇了摇头:“那是你的愿望,不是我的。我不想再要新领主了。” ※ 1991年9月,在莫斯科大都会酒店金光灿灿、流水潺潺的乐园之外,整个国家已经进入了秋天。北方城市列宁格勒是最先感受到季节变化的,灿烂的晴天消失,开始隔三差五下雨,连带让每天早起穿过整个城市上班的拉丽萨心情都更坏了一些。不过至少她这个月的工资有着落了,看在钱的份儿上,她愿意好好给阿尔洛夫斯卡娅博士干活,加一点班也没关系。 两人初次见面是9月2日,星期一,第二天才正式开始做博士的项目。可这并不容易,国立档案馆收藏的文献浩如烟海,装索引卡的一排排柜子壮观地填满阅览室夹层。好不容易找到和拉斯普京生平相关的材料,由于是一手历史文献,申请阅览它们又要填写单据、加盖公章,由专人拿钥匙带她们去,万一负责人不在就只能晚点再来。这么来来回回跑,每天办不成几件事。 到了星期五情况更糟,因为反正不知发不发得下来工资,同事们都很怠惰,吃过午饭就跑得七七八八。平时拉丽萨倒觉得没什么,但现在有一个莫斯科来的历史学家在,她觉得十分尴尬。可留在这儿干耗也没用,博士见状也只能大发慈悲,告诉她今天可以结束了。两人下到地下一层的衣帽间,只剩三五件外套孤零零挂着,其中就有她们俩的。 “真是对不住呀,让您笑话了。”拉丽萨一边对着镜子穿外套一边说,努力表现得很不好意思,用眼角瞄对方的反应。 “您坐地铁吗?”娜塔莉亚取下发带,从包里掏出一枚小梳子,理了理头顶和鬓边乱翘的头发,又把发带扎了回去。她有一头丰满漂亮的白金色头发,编成华丽的发辫,拉丽萨很喜欢。 “坐。2号线。” “往北?那我们顺路,可以一起。” 路上两人随口聊了几句,便各自陷入了沉默。拉丽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以致于没注意这么多人都什么时候上来的,直到车停在涅夫斯基大街站,他们呼啦啦一下都下去时,才吸引了她。她回头看向站台,只见对面车上也下来一大批人,远超工作日下午正常水准,他们一齐朝出口涌去,一些人身上披着旗帜,一些手中拿着卷轴,神色兴奋,步履匆匆。 又是游行?身边的娜塔莉亚纳闷道。 “去看一眼吧!”拉丽萨兴致勃勃地说,刷地起身跨出车门。娜塔莉亚眼看门就要合上,来不及阻止,连忙也跟着冲了出去。 人流把她们带到了冬宫广场。皇宫脚下搭起舞台,正有人源源不断赶来空地上,但还没到摩肩接踵的地步。有技术员在调适音响,记者扛着三脚架选机位,稍远处几个年轻人在给自己带来的横幅装支架,说说笑笑地和刚来会面的友人聊天。两个义工模样的女孩在发香烛,塞给拉丽萨两支,把她和娜塔莉亚一起引到更靠近舞台的地方。 不一会儿她们便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娜塔莉亚打量周遭,忽然朝舞台扬起下巴:“看,索布恰克。” 拉丽萨一瞧,可不是吗,一队中年男人穿着笔挺的西装,迈上舞台落座,市长昂首挺胸,坐在正中间。国旗挂起来了,人差不多集合好了,主持人走向麦克风,欢迎市民们参加庆祝圣彼得堡改回历史上原本名字的仪式。市长被请出来讲话,他在上面一边说,刚刚那两个义工女孩子一边给台下前排的人点亮手中的蜡烛。市长开始追忆彼得大帝的丰功伟绩,她们离拉丽萨还远;赞美战争期间的不屈抵抗,中间还有十来个人;讲战后英雄城市的重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时那两个女孩离拉丽萨只剩三四个人的距离。 “但是,”他话锋一转,“直到最近,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生活充斥着谎言……我们不禁要问……” 拉丽萨这才恍然大悟:对呀,台上挂的是白蓝红三色旗!这旗子在大大小小的集会中出现太多次,她都已经脱敏了,却没意识到这次是市政府主动挂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改名仪式,而是支持废除联盟的人们借机表现的一个舞台! 那两个女孩来到她面前:“你的蜡烛呢?” 她回过神,本能地不想被任何人当枪使,便背起手耸了耸肩。女孩们随即转向下一个人,这时市长在台上突然提高声调,精神焕发,仿佛整篇冗长的发言都为了铺垫这一刻。 “让我们为苏维埃政权的受害者默哀一分钟!”他宣布道,记者立刻将镜头对准前排手持蜡烛的人。拉丽萨望着垂首站在麦克风后的市长,想起空空如也的商店,看看他闪闪发亮的新西装新皮鞋,心里油然而生一股荒诞的愤怒。她扭头看娜塔莉亚,对方立刻感觉到她的视线,显然根本没认真听。 “回去坐车吧,”娜塔莉亚淡定地提议道,“现在人少,有座位。” 两人穿过挤挤挨挨的人群,把市长剩下的夸夸其谈抛在脑后。等走出广场,拉丽萨又回头看了一眼,这时才见到广场另一头、茫茫人群的头顶上竖着一条巨大的白底红字横幅,正是她来时看见的几个说笑的年轻人整理的那幅。上面写着:“英雄城市——列宁格勒!” ※ 这次之后,两人开始结伴下班回家。因为谁也说不准家附近的超市今天还剩什么货,拉丽萨养成了下班后上地铁前先去附近超市碰碰运气的习惯,但多数时候剩下的东西要么不新鲜、要么没有用。她感觉自己像个捡破烂儿的,今天带一包纸巾,明天一袋看上去就不怎么好吃但明显能放很久的面包圈,后天却只剩下锡纸包的速食盒饭:荞麦、土豆泥、灰溜溜的压制肉饼,摞在货柜里没人买。娜塔莉亚陪她进去,但拉丽萨发现她几乎什么也不买,问就是这个看着死了三天没人管,那个看着像喂马的。她稍加思索,便明白教授恐怕也有教授的苦衷:历史这类基础人文学科,怕是也和自己一样时常发不出工资吧?但没关系,她想,她不能乱用研究经费,但暂时受雇于她的我可以决定我的工资怎么花嘛。于是等下次再去时,超市里罕见地剩下了一些盒装红菜汤,拉丽萨立刻抢回两盒,在娜塔莉亚意外的眼神中洋洋得意地分她一半战利品。 终于,这种生活持续了快一个月,两人总算从拉斯普京生平的边边角角中发现了蛛丝马迹——他到达圣彼得堡、进入皇宫前同几个学者往来密切,这些人都属于一个由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俱乐部,名叫“韦莱斯社团”。俱乐部成员除了各自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外最重要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标题和内容她们暂时还解读不出,因为是用人造语写的,但封面上印的图案却和娜塔莉亚带来的那块怀表上装饰的一模一样:一只蹲踞的有翼狼形野兽。拉丽萨是语言学硕士,她觉得既然韦莱斯社团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是俄国人,小册子写作年代又不远,翻译出来的希望不小。只是这得进一步查阅俱乐部成员的其它著作,尤其是学术文章。 九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临近下班,拉丽萨心情非常之好。不仅因为工作终于取得了一些实质进展,更因为按时、全额收到了工资。她甚至邀请了娜塔莉亚周日下午来家里做客。她现在仍然和父母一起住,公寓位置有点偏而且不大,不过对“把客人招待好”这件事,她还是有十足的信心。 9月29号下午四点,娜塔莉亚如约到了,还带了她提前盯梢、早早排队抢到的几个橙子。她本想带点鲜花,但鲜花价格奇高又不能吃,她觉得这种坏年景里人类应该更喜欢橙子。但一进门,她意识到几个橙子恐怕不管用,拉丽萨和她父母正愁容满面地坐在桌边,屋里还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在餐厅角落双手插兜,找不到舒服姿势站着,另一个刚过来给她开门,脸上没一点笑模样。 “出什么事了?”她站在走廊尽头,问。 拉丽萨接过她的礼物,挤出一个笑容道谢,然后告诉她:这两个是她弟弟安德烈的大学舍友,他们刚刚得知,安德烈已经失踪了整整四天。 那天晚上她还是在拉丽萨家吃了个便饭。她的父母选择了报警,安德烈两个朋友答应明天回学校继续打听,便各自回家了。娜塔莉亚返回涅夫斯基大街上的临时住处,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建筑顶层。时间还不算晚,她按事先说好的给伊万打电话交流情况,对方没接;于是她去洗了个澡,出来再打,还是没接。一直等到深夜快十二点,电话铃始终没响。 第二天一早,她才明白这是为什么。报纸头版只报道了一件事:昨天闭幕的全苏人大会议再次大幅变更了国家制度,包括赋予各加盟共和国拒绝执行联盟法律的权力,最后自己解散了自己。她哥哥在总统授权下主持起草的那份“主权国家联合协议”草案没有获得通过,相反,通过了一份由哈萨克、俄罗斯、乌克兰等共和国代表联合提交的《拒绝加入新联盟的程序》。来报刊亭的人络绎不绝,显然都听说昨夜发生了大新闻,他们匆匆丢下钱、夹起报纸,跳上星期一早晨的电车扬长而去。 娜塔莉亚拿着报纸跑回楼上,开锁时就听见电话铃震耳欲聋。她鞋都没换就冲进屋,拿起听筒,听见伊万有些消沉的声音:“早,抱歉昨晚有点事。你上周进度怎么样?” “你要我继续查吗?”她反问。 伊万在那边停顿了一下。“你着急回明斯克吗?” “不。”他们商定在三个月内她替伊万调查,伊万替她保持和白俄罗斯代表团的联络,在需要决策时征求她的意见。她对他的信任还不会就此动摇。 听筒对面传来比刚刚长了一点的沉默,最后伊万说:“那就继续吧。” 她挂了电话下楼,天空灰蒙蒙的,报刊亭人少了,电车来来去去,街对面的房子有漂亮的十九世纪外立面,但门窗紧闭,窗前没有绿植,紧紧拉着窗帘。行人经过它高大的门窗,在逐渐寒冷的秋风中裹紧大衣。她忽然有种奇怪的预感,这个秋天可能还要持续很多年。 “去哪里,姑娘?”出租车司机问她。 她回答:“去国立档案馆!”
上一章
下一章
0
章节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默认卷集
1
2
3
4
5
6
留言
加载中……
提示信息